篆书·知足如常
篆书可谓书法之母,历经千年沉淀,向人们诠释了厚重、古朴的文化底蕴。知足常乐,这句至理名言被形象的演绎在篆书艺术中,更为人们呈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篆书的开端
篆书起源于殷商时期,即西周晚期,是一种结构稳定、形制严谨的书法。它最初用来刻写石刻、印章、铜器。整体形态上看,篆书的笔画简练、锐利有力,结体之间疏密有致,边角分明,每一个笔画和点钩都有刻意地安排和规划。它虽然看似僵硬,却散发出一种古朴的气息,传达出一份古老文明的沧桑感。
知足常乐的典故
“知足常乐”这句谚语的出处来自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懒婆娘种豆”。故事中,一位妇女懒散惯了,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做,所以她只能便去种豆子。她种一粒豆子后,就把整袋的豆子倒在地里,大睡一场。结果,上天就奉送了一场大雨,使得她种下的豆子顺利发芽。妇女看到豆子成功生长,感到非常惊讶和高兴。于是,她参照着园丁的方法,不断照料这些豆子,最后获得了非常丰厚的收成。这个典故表达了“身处安逸之中,不要急于追求更大的利益,要懂得满足,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才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含义。
知足常乐的篆书艺术作品
篆书与知足常乐紧密联系,篆书家们以篆书这一全具有历史内涵与灵韵的艺术形式作基础,在“知足常乐”这个传统文化中寄寓了他们对幸福人生的憧憬与怀念。其中著名篆书家范宽的“知足常乐”作品颇具代表性。他将“知”、“足”、“常”、“乐”四个篆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先将“知”、“足”两字斜向右下方交叉,中间留空,于下方平行排列“常”和“乐”字,从而表现了“知足常乐”的含义,也传达了篆书家深刻而含蕴的人生哲理。这幅作品体现了篆书家对于安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也发人深思,让人们内心产生共鸣。
篆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知足常乐”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很多篆书艺术作品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黄口大吕碑》、《米芾墨迹》等等,而其中以范宽的“知足常乐”最为经典。这件作品正是将这种古典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典范,也成为广大篆书爱好者艺术鉴赏和生活上潜移默化的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p@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