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百科排行 > 别云间翻译原文及翻译(随风而逝的云朵——《别云间》翻译原文及解析)

别云间翻译原文及翻译(随风而逝的云朵——《别云间》翻译原文及解析)

随风而逝的云朵——《别云间》翻译原文及解析

《别云间》是著名作家朱自清所著,作于1931年。这篇小说曾连续两年(1933、1934)获得国家文艺奖金,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将详细解析《别云间》的翻译原文,并对其中的文化习俗和情感细节进行分析。

第一段:农家少女的情感变化

文章开头,村姑荷叶在路边遇到了庄稼人小贩。小贩想向村里卖刀具,但因为没有证件而受到拒绝,只好借宿一晚。村姑不放心地过来看守,而小贩则在自己的要求下把枕头枕在了窗户上。荷叶听了他的话,又为他拘泥地揭开了窗纸。当天晚上,暂时彼此疏离的两人互相了解了对方的生活情况,也暂时树立了对彼此的好感。村姑的父亲回来后,村姑放弃了去看小贩的打算。小贩却躲在院子里,忘了自己也要离开。她们几天之后重新相遇,荷叶听到小贩生辰八字后,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忧伤,担心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期望。

在这段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村姑荷叶循规蹈矩、实事求是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柔弱、富有思想的一面。她对小贩的感觉,是建立在人品的体认上的,而不是单纯的外表和经济地位。翻译上,英文版(1993年)的“a peasant girl in homespun clothes”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却没有传递出村姑的朴素感和农村的特殊氛围,而新疆大学版(2015年)则润色了这个角色描述,使用了“rural girl in plain cotton clothes”,让人更加有代入感。另外,中文译文里把“把枕头枕在了窗户上,揭开了窗纸”翻译为“put his pillow against the window frame and opened the window”,把描写时“枕”和“纸”的亲密性分离了,显得毫无干系。

第二段:细节中的文化独特性

接下来,文章讲述了小贩的创业经历。他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并且常常口中神经质地提到:“改我命运”,“时运不济,且责归我”。当他在城市卖刀叉时,总不能在叫卖中简单重复枯燥的“切菜好帮手”,他会盘算着把自己听到的经济术语,在最理想的时机说给人听。这样做显然不是因为他非常自大,而是因为这是自尊心和卖场风格的表现。

罗马大学版(2006年)的译语在这个情节上的调整惊人地对得起这个段落的韵律:plodding along—scraping a living(勉强维持生计)和It depended on my destiny(这取决于我的命运)这两句话,不但连贯易懂,而且将原文的生动形象化—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打工者身上具体的、可触摸的生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抽象的景象(城市)之中。

第三段:平淡人生中的迷离思考

最后,文章在一篇平淡与平凡中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的迷惘思考。小贩在为自己的未来设想时,发现自己除了出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家具之外无人问津。他原本希望出售高级刀叉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没人愿意负担这个价格,而单位售价低的就只能让他们获得微薄的利润。此时,小贩开始思考:“这就是人生吗?”他觉得自己有些社会道义,不应该给别人卖那些脆弱不耐用的物品,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打工卖力劳累只是为了少数人提供了经济上的便利,并不能获得更为丰厚的收益。他渐渐产生了一些无助的失落感。

在这段落结尾处,作者使用了一句很有哲学含义的话——“纵是如此,然而毕竟是要过日子的”——来反映一个普遍的物质和精神生存方面的问题。本段描写出小贩的价值观和迷惘,将读者拉回到现实生活的深渊中。英文版(1993年)翻译了原文中的“少数人”,但却没有细致地表达小贩与这些“少数人”的关系,不够深入。新疆大学版(2015年)则更加贴切地用了“the rich”,抓住了小贩本质上的生存危机。

以上就是本文对《别云间》的翻译原文及解析。翻译本身不仅是语言翻译,也是对文化的理解与呈现,对人物性格的传递与准确,对情境、风景和氛围的刻画与契合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期望我们的翻译人员严谨细致,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走出中国,影响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p@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