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鸟之思其言,人之思其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然”“虚无”“生命”、“道”的概念为基础,以呈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介绍《庄子·鸟雀》和《庄子·内篇·中庸章》这两则著名的寓言,并对其进行原文和翻译,一起来欣赏庄子精深的思想。
一、《庄子·鸟雀》
鸟集一木,以听其言。有雀来恶之,曰:“此何能言!是欺吾乎?”鸟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原文】 鸟集(jí)于一木,以听其言。有雀来恶之,曰:“此何能言!是欺我乎?”鸟曰:“吾生也有涯,以知也无涯。观乎六合之外,无物而“非吾知也”,是吾所以知物也。吾“楚乎,困乎 ”,”乃充虚室之内,不克已焉。夫子固为大,吾何敢欺!” 【翻译】 一只鸟停歇在一棵树上,其他鸟也落在树上,聆听这只鸟的言语。突然,一只鸟飞来,质疑这只鸟的能力,问道:“你怎样能 ‘言语’ 呢?难道你欺骗我们吗?”这只鸟回答:“我有生命的局限,但我的知识是无尽的。我观察四周,但没有一物能击败我的知识。我的知识让我入迷,但我仍不为意。大师您极聪明,我不能欺骗您。”二、《庄子·内篇·中庸章》
齐宣王与晏子游,齐宣王曰:“吾有一大树,其大可以荫百仞,其小可以丈余。以此观之,何其本与支也!”晏子曰:“请问大树之根在何方?”齐宣王曰:“在地。”晏子曰:“宣王言之不当也:树之大者,固取诸支与本;然支与本无别,惟由地异而已,故树之大者,取之于支,本不足道也。今夫支根枯竭,本自死亡,何荫之有?” 【原文】 齐宣王与晏子游,齐宣王曰:“吾有大树,其大可以荫百仞,其小可以丈余。今以我视之,何其本与支也?”晏子曰:“请问大树之根在何方?”齐宣王曰:“地。”晏子曰:“宣王言之不然也,夫树之大者,去诸支与本,然支于本无别,究竟唯有土耳。故树之大者,取于支,本不足道也。今夫支根索绝,本自死亡,管他百仞之荫!” 【翻译】 齐宣王和晏子一起游玩,齐宣王说:“我有一棵大树,它的巨幅可以在百米内遮蔽住阳光,即使是枝桠也能有超过十米的高度。概言之,根和枝干同等重要。”晏子说:“请问这棵大树的根在哪里?”齐宣王回答:“在地下。”晏子纠正他的观点:“宣王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树的重要基础是枝干,而不是根。枝干和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两者唯一的不同是树的根长在地下。因此,树的巨大取决于枝干,而不是根。如果枝干断裂、离开地。”三、总结
庄子的思想富有哲理、通达天地。在《庄子·鸟雀》中,庄子表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题,他认为人类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对于大自然的智慧是无穷的。同时,庄子也意识到知和无知相对并存,人类需要从错误认知中得到教益。 在《庄子·内篇·中庸章》中,庄子以大树为例,说明一个事物的本质和枝叶之间的关系。庄子用比喻的方式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事物的巨大是由其枝干而不是根部所决定的。这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自由的观念。 总之,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丰富,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思考力量。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p@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