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日常 > 无问西东豆瓣评分变化(豆瓣评分的历史变迁)

无问西东豆瓣评分变化(豆瓣评分的历史变迁)

豆瓣评分的历史变迁

豆瓣评分,作为一个评价影视文艺作品的标准,自2005年上线至今,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历史。这篇文章将会探讨豆瓣评分的变化历程,并就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2005-2007)

在豆瓣网刚刚上线的时期,豆瓣评分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时至今日的盲目跟风和刷分现象还没有出现,人们更多的是抱着分享和发现良心作品的心态,打分只是其中一部分动机。当时的豆瓣评分也比较稳定,大多数影视剧分数都在7-8分之间波动,而且评分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总分值也不容易被拉动。

第二阶段:高峰期(2008-2012)

进入2008年后,豆瓣评分开始逐渐走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豆瓣用户的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另外,这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评分平台,各种投票、评分导致了各种热门影片的评分异常。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肖申克的救赎》、《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等,它们的豆瓣评分都在9分,相较于其他影片高出了不少。

第三阶段:质量与量的博弈(2013至今)

由于2012年以后豆瓣用户数量达到顶峰,活跃用户数量基本停滞不下降,所以豆瓣逐渐开始更加注重内容和用户质量的把控。与此同时,豆瓣的用户也逐渐成熟,他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更加敏感而不是盲目跟风。所以,豆瓣评分的伪高问题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这并不代表豆瓣评分质量提高了,前几年媒体对于豆瓣打分的质疑也越来越多,让人们对于这个数字避而远之。基于这个原因,豆瓣开始逐渐减少显示豆瓣评分的页面,反而更加注重一个作品的细节介绍和排行榜,这也反映豆瓣在倾向于通过更加发掘有质量的作品的方式,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推荐。

总结而言,豆瓣评分经历了一个从刚开始客观、规律性纯粹,到后来由于各种因素渐起了颓勒,又到了最近逐渐回归正常化的过程。而这其中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案的变化,一个简单的数据,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个理路清晰的评价标准,但是更多的时候,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人们矛盾纷扰的需求和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p@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